乡土乡音

欢迎您阅读:抓“解遛猴儿”:夏夜里的乡土记忆

抓“解遛猴儿”:夏夜里的乡土记忆

“解遛”是我们莱州方言,指的是那个“知了知了”的“蝉”。“解遛猴儿”就是蝉未蜕皮的幼虫。抓解遛猴儿正是当下我们许多莱州人乐此不疲的一件事。因为“解遛猴儿”腌制后油炸着很好吃,已成为许多莱州人喜欢的一种野味儿美食。

抓“解遛猴儿”:夏夜里的乡土记忆 第 1 张天黑了,解遛猴儿慢悠悠地爬上了树枝

记得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,我们叫“抠解遛猴儿”、“挖解遛猴儿”。太阳落山后,小伙伴们便一块来到道路旁、大树下,瞪大眼睛满地找快要破土而出的“解遛猴儿”。说来这家伙还挺精的,天不黑,它不出来,只是轻轻地在地面上挖开一个黄豆粒大小的洞,等到天黑了才爬出来。于是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小洞。找到后,用手指轻轻一抠,就露出手指头粗细的洞,就能看到解遛猴儿的头。有时把手指头放进去,它就会抓住你的手指头,被提了出来。有时你手指头一碰到它,它就会缩回去,够不着了,我们就从路边掐一根草,打个弯伸下去,把它给勾上来。有时用草也勾不上来,我们就把这洞给挖开,把它抓出来,这就叫“挖解遛猴儿”。“解遛猴儿”拿回家,妈妈会把它洗净,扔到腌咸菜的缸里,过两三天待中午炒菜时,先给炸一炸,吃起来又香又脆。

抓“解遛猴儿”:夏夜里的乡土记忆 第 2 张满身泥土的解遛猴儿从窝里爬出来

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人们就开始“照解遛猴儿”了。夏至以后,玉米起身长到二三十公分高的时候,也正是“解遛猴儿”大量出土的时候,晚饭后的人们就打着手电在田边、路旁、树林里,照哪些爬到玉米叶上,树干上,树枝上的“解遛猴儿”。这个效率就比我们小时候在地上挖高多了,有的一晚上能照几十上百个,自己吃不了,第二天早上拿到早市上去卖,还能获得一点收入。以至于每到盛夏的晚上,照“解遛猴儿”的人越来越多,甚至于有的人还专门种树饲养“解遛猴儿”。

抓“解遛猴儿”:夏夜里的乡土记忆 第 3 张连大人也出来照解遛猴儿了

过了九十年代至今,照“解遛猴儿”,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产业,许多人就叫“抓解遛猴儿”了。每到盛夏的夜晚,无论是农村还是市里,凡有树木、树林的地方,都能看到晃动的人影和手电光柱。因为现在的“解遛猴儿”身价不菲,一块多一个,这一晚上下来也能得到个百八十块钱,既消了暑,又挣了钱,一举两得,何乐不为?

抓“解遛猴儿”:夏夜里的乡土记忆 第 4 张树上的解遛猴儿还真不少

蝉鸣,夕阳,晚风,繁星,还有那树林里晃动的身影和手电光,无不在汇奏着莱州夏夜里的乡韵乐章。这解遛猴儿,早已不是寻常的野味儿,而成了串起岁月的绳,一头拴着咱莱州的土,一头拴着咱心头的暖。

抓“解遛猴儿”:夏夜里的乡土记忆 第 5 张

——《莱韵风华网•快乐生活•乡土乡音》栏目组编辑


关键词:
  • 知了猴,乡土记忆
文章点评
风格选择
您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样式面板中选择喜欢的颜色和样式。此风格选择器仅用于自行浏览时选择使用。
莱韵风华网